一直以來,其實都很費解 Carmelo Anthony 到底在堅持什麼。
整整 19 年NBA 生涯,歷史75 大巨星,十次入選全明星,一次聯盟得分王,六次最佳陣容,常規賽總得分28288 高居歷史第九......
你本該抱著總冠軍獎杯進入夢鄉,但現實並沒想像中那般美好。昨天夜裡,看到只寫下短短一行“Thank you.”的你轉身離去,才發覺我們的青春也停留在了那台泛黃的彩色電視機中。
但青春是有記憶的,就像出生在九十年代的我們開始習慣送別。腦海中的沉澱,也在你宣布退役的那一刻開始不斷翻滾、湧現。我試著接受,並回憶起那些塵封的往事。
雪城大學
如果沒記錯的話,Anthony 在大學時曾放言,他可以隨時隨地以一打一的方式擊敗 LeBron James。此言非虛,大學生涯的 Anthony,幾乎可以說是 NCAA 賽場神一般的存在,2002-2003 賽季,Anthony 率領當時的雪城大學收穫了校史第一座 NCAA 錦標賽的冠軍。不到 19 歲的他在整個賽季期間場均收穫 22 分 10 籃板 2.2 個助攻的逆天數據,並在期間面對堪薩斯州大時砍下 33 分,創下當時大學新秀單場比賽得分記錄。
正因如此,在正式進入NBA 前,他已然被美國當地媒體試做 LeBron James 的「一生之敵」。
探花
當克利夫蘭用狀元簽選擇 LeBron James之後,底特律為什麼要選擇 Darko Milicic?迄今為止,這都是 NBA 歷史上的未解之謎。
可能是汽車城早已預見自己將在不久之後走向沒落,所以才讓活塞的管理層決定劍走偏鋒,當丹佛金塊歡呼著迎來這位擁有波多黎各血統的天才少年時,有句話形容金塊球迷最具畫面感「“激動的心顫抖的手,我想跟你喝杯酒,來自底特律老鐵!」而後事實證明,這是一次完美的選秀經歷。
黃金雙槍
有時候,記憶最深刻的往往摻雜著羈絆。
同樣的辮子頭、同樣的髮帶,讓 2006 年的那個賽季,成為了我們記憶中最不可缺少的回憶。不知道當年有多少人的房間上貼著「黃金雙槍」的海報,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在球場上允許個人崇拜主義的發生,那絕對不會有另外一對的精神質感可以超越這二者。
進攻萬花筒
除了標誌性的背身單打,Carmelo Anthony 的一招一式都是如此令人賞心悅目。你可以拍著胸脯說,論進攻招數,即使放到如今,全天下也沒有幾個能跟 Anthony 比劃幾下的。但也正因如此,被過度放大的進攻屬性也令其在生涯末年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但不論如何,這種天賦可不是誰都有的。
哦對了,你不會不記得2012 年倫敦奧運會,是誰在14 分鐘裡砍下37 分的吧......
Jordan Melo
Jordan Brand 在 Anthony 19 歲時就選擇與其簽約,並在 21 歲時成為了繼 Jordan 本人後,品牌陣營裡第一位擁有個人簽名鞋款的球星。有趣的是,Jordan Brand 為 Anthony 打造的第一雙簽名鞋名叫 Melo 1.5,第二雙鞋叫 Melo 5.5;但不幸的是,這一系列在 2017 年第 13 代時正式終結。
香蕉船兄弟
「甜瓜」Carmelo Anthony、「詹皇」LeBron James、「閃電俠」Dwyane Wade 和「CP3」Chris Paul 等四人是聯盟中著名的死黨,4人更因一張一起玩「香蕉船」的照片而有了「香蕉船兄弟」的稱號,雖然他們從未真正聯手,但強者的惺惺相惜更令人痴迷。在 Carmelo Anthony 宣布退役的這個夜晚,相信“香蕉船”上的另外三個兄弟也正為他起立、鼓掌。
黑幫大佬
除了商業上擁有出色的投資嗅覺之外,Carmelo Anthony “混社會”的本領更是聚生俱來。作為“巴爾的摩的孩子”,Anthony 在非正式場合從來不拒絕散發幫派的氣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當年的“甜甜圈事件”。在聽到 Kevin Garnett 對自己妻子的垃圾話後,Anthony 在賽后竟隻身攔住綠軍大巴,嚇得 Kevin Garnett 不敢作聲,事後只得出面道歉。
“瓜哥一根煙,紐約半邊天”,這話還真不是吹的。
甜瓜二代
虎父無犬子,能讓 Carmelo Anthony 心甘情願過上退休生活的另一個原因,相信就是他的兒子—— Kiyan Anthony。
現年 15 歲的 Kiyan Anthony,目前已經收到數十所NCAA 名校的邀請。而他也遺傳了自己老爸的籃球天賦,作為一名得分後衛,Kiyan Anthony 在高中賽季場均可以得到 17 分 3 籃板 4 助攻的全面數據。相信假以時日,我們也可以在NBA 賽場看到“小甜瓜”的身影。
Thank you, Carmelo Anthony #STAYME7O
作為球迷,總是希望自己的偶像可以擁有完美無缺的職業生涯。但實際上,對待成功的理解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所改變。可能他從來不是你心目中那個稱職的領袖,也必將與 NBA 世界裡的總冠軍無緣,可就是這該死的魅力,讓 Anthony 成為了我們年少時的精神寄託。
也許我們以後都不會再遇到這樣一位“一半天使,另一半是魔鬼”的球員,但他年少時的意氣風發,壯年時的不怒而威,生涯末期的不斷妥協,都讓我們明白原來這就是生活的常態。其實,真正的告別就像昨夜那般突然而至,很多回憶也是在那一刻才會想起,終有告別的一天,但我想我們懷念的不是某一段的時光,而是時光中的那個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