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東京古著日和 | 編輯思維在影片上是如何呈現的?

  • 作家相片:  KIKS TW
    KIKS TW
  • 2020年6月17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編輯力,是一個被抽象包裝成很能體現一個編輯能力的詞彙。它不僅是寫字這麼簡單(其實寫字也不簡單),還包括統籌、策劃、創意、拍攝、溝通等多層面的能力。特別是製作一個大專題的時候,編輯就如同一個導演,需要找到好的編劇共同完成劇本,再協調好演員、場記、服裝、燈光、攝影、投資人等等多數人,最後一起共同呈現出作品。考驗的絕對不是單一的技能,而是多種技能相結合的綜合能力。



之所以談到編輯力,是因為最近都在看一部有意思的東京探店節目:《 東京古著日和 》,由日本知名男裝雜誌《 Pen 》的編輯團隊打造。以日本演員光石研 ( Ken Mitsuishi ) 的第一視角,採用幽默短劇的形式來探店。既然是編輯團隊打造,那影片呈現出來的東西肯定是能夠反映編輯力的,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說說這部劇各方面的設定都體現了哪些編輯力。




一人探店 / 寫手是 “孤獨” 的職業


探店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活動,去到未知的領域、探索你不知道的事情。現在的探店節目很多都已經模式化了,無論是媒體探店、還是自媒體探店,很多也都以雙人的形式進行,這樣能夠增添更多的互動。



但是《 東京古著日和 》從一開始就是光石研一個人的活動,無論是開場裡的自述、還是切換到的風景,又或者自己尋路時製造出來的 “烏龍” 橋段,都能體現背後團隊的用心。這樣的設定官方並未給出答案,但從一個編輯的角度去思考,一個人是必然的。



因為大多數編輯從專題 / 項目的開始都是一個人進行的,哪怕是多人參與,也需要有一個人為主,再去 “拉” 出一個大致的框架。拿我自己舉例子,我也更願意一個人來做。不是崇尚獨行俠,還是覺得獨立思考能激發更多的潛力,然後大家再拿著各自的想法去碰撞,才能有新的東西。而不是一堆人一開始就坐在一起 “開會”、“頭腦風暴”,沒有獨立思考的聚集是無意義的。



雖然說這是較為孤獨的職業,但又好像不是那麼回事。因為寫作者的內心一定是足夠豐富的,需要跟正在消化的知識融合,就好像讀書的時候,今天背了 500 個單字、解出 10 道數學題是一樣的,事成之後的成就感很讓人雀躍。所以,你也能看到《 東京古著日和 》裡很多的個人內心戲,比如自言自語地討論天氣、風景和店內陳列,這都是編輯在撰寫文章時會遇到的情況,有些編輯會把它通過文字表達出來(比如說,現在這個括弧裡的就是我本人的內心戲)。


沿途風景 + 獨白


一個人的設定也代表著更多的可能性,細想一下,你獨自一人和同夥伴一塊,被優質異性搭訕的可能性,哪個會更高呢?寫文章也是如此,“字如其人” 說的也是這個道理,一萬個人寫出來會是一萬種感覺,想要融合始終先要拿出自己的東西來。





特別標註 / 單獨推出的單品推薦


單品推薦是不陌生的,不論是新媒體還是雜誌,單品推薦都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對比 “一劃而下” 的線上閱讀來說,單品推薦在紙張上的呈現會更直覺、更養眼。



在《 東京古著日和 》裡,這個特別標註被展現得淋漓盡致。首先是所探之店的標註,然後是整個店鋪的區域繪製平面圖,最後是每個所推薦單品的標註。


平面圖



店名標註


一直到店鋪區域繪製平面圖我才反應過來,這個想法就跟我們平時做雜誌一樣,《 POPEYE 》裡也經常出現這樣的呈現手法。



包括簡體中文版的 KIKS 定番 和很多雜誌版面也會考慮這點,它其實算是一個基本操作,但如果你只是錄製影片的時候說出來,或者單獨一個特效做出來,這種 “雜誌感” 是沒有的。而《 東京古著日和 》從繪畫風格到呈現效果,都很有日雜風,就像是一種動態的雜誌。





店內互動 / 乾貨是必需品也是知識點


上文已經提到了,“ 一個人的設定也代表著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當主理人出現給 “ 客人 ” 光石研介紹衣服的時候,一切都成了順理成章(好的編劇就是讓一切都順理成章地發生)。



單品推薦可以定義為 “ 編輯 ” 光石研選中的款式,推薦給讀者 / 觀眾。而他上身的款式,可以定義為主理人想要推薦的 “ 鎮店之寶 ”,只是換了一種呈現方式。一來一往之間,既不重複、也顯得很自然(當然,這些都是從我的視角所猜測的;且如果沒看過該短劇會不明白我在說什麼 / 言下之意當然是推薦大家速速去看)。



與此同時,無論是誰推薦,每件衣服都是大有來頭。比如 Barbour 的夾克,作為經典的英式風格夾克外套,它被定義為每一個男人都該擁有的夾克。聞名世界的 “油布面料” 防雨又防風,不僅能夠運動休閒,也是上流社會出入各大場所的 “ 戰袍 ”。而《 東京古著日和 》第一集裡面就提到了它,更是一件在紐西蘭工廠生產的 Vintage 款。



以及後面提到的 Florsheim 、Kenneth Field 、KLASICA 、Alden 、Boncoura 等等,每個品牌都是單獨拿出來就可以說很久的。





不俗的視覺 / 基本的審美體現


根據不同店鋪的風格,最終 “ 客人 ” 光石研選購的款也不同;並且,穿著去逛街的風格也不同。第一家 ARCH TOKYO 風格很明顯帶有很重的軍裝、工裝風格,更適合穩重、成熟的男性著用,自家的 instagram 發佈的圖片也都很有品味。



而第二家 ISSUE 則輕一些,有很多奢侈品牌和設計師品牌的 Vintage 產品,一些簡約而不簡單的款式,也有不少更適合女生著用的款式。



拍攝角度的呈現這裡就不多說了,這方面還是不夠專業,不予置評。但行外人也能感受到畫面的美,和搭配服飾的賞心悅目。



好的畫面,環境是一個重要的關鍵。雜誌裡需要你有好的審美,這樣才能選到跟 Model 、服裝相互搭配的場景,人物篇也好、靜物篇也罷,都是需要多種角度相互契合的。





穿插其他店和人 / 具備講故事的能力


劇中每進入一家店,到結帳的時候,“ 客人 ” 光石研都很糾結。讓他不得不去別的場所冷靜一下,第一集他去了一家名叫 Yuraku 的餐廳,第二集去了一家名叫 Ruroudou 的古書店。前者在吃過美食後買到了最終的海軍藍夾克,而後者則是在店內發現了複刻版的《 TAKE IVY 》,最終買了那件 “ P ” 的字母毛衣。


Yuraku 餐廳


Ruroudou 古書店


過場的還不算牽強,現實中也的確會有這樣的情況,內心的糾結和去其他店冷靜,都體現了《 Pen 》製作團隊講故事的能力,一方面推薦了不同類型的店,另一方面讓整個故事和人物豐滿了起來。講故事的能力因人而異,通過後期的訓練是可以培養的,寫字其實也是在講故事。哪怕你今天寫的是一篇某品牌的歷史,也是需要通過你消化之後的敘述方式來表達的。你是否能從撰寫者的文字裡感受到力量、溫度,這都不是一句虛無縹緲的話。



除了店,“ 客人 ” 光石研在每家店都有 “ 豔遇 ”,不是女生詢問他衣服是否好看,就是有一些摸不著頭腦的對話。其實這也是對日常生活的場景還原,光石研自己的內心戲也還原的很到位,讓人忍俊不禁 " 噗疵 " 的一聲。



我自己對第二集中的 “ 購買初心 " 印象還挺深的,我也經常抱著一個購買 list 出門,最後買回家的東西和 list 毫無關係。但又怎麼樣呢?買的開心才最重要。誠如該集片尾所說:“ 不是找需要的東西,而是找想要的東西 ”。





畫外劇場 / 編輯欄聲明很重要


最後的部分則是畫外劇場,「Editor’s Note at xxx xxx」由《 Pen 》編輯部的近藤智之、演員光石研和到店主理人 / 店長組成。會簡單的介紹一下店鋪的基本情況,售賣的服飾風格等,以及光石研的逛店體驗,近藤智之會作為一個主持人的角色進行採訪和介紹。



這就像是雜誌每篇專題的 “ 編輯欄 ”,說明編輯、文字、圖片、場地、妝髮、Model 等的基礎情況。不同的是,影片的呈現更加立體和具象,能夠得到的資訊會更多、也更生動。



當然,以上的編輯思維也只是我個人的總結和體會,《 東京古著日和 》不止於以上幾點。越長大越不夠果斷,那是因為思考的東西變多了。編輯思維就是一個需要全面思考的思維能力,你需要考慮的東西在相互作用,保持平衡、突出優勢是當下正經八百對文字有敬畏心的編輯需要考慮的問題。


劇中從未出現過數位產品,尋找地址都是記在本子上,不免讓人聯想到其中的寓意,你 get 到了嗎?


目前《 東京古著日和 》在 Pen magazine 的官方 Youtube 頻道釋出第三集了,相信我,一定要去看,不看只能代表這是你的損失。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