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時間過得真快,2000年後的也出簽名鞋了...

作家相片:  KIKS TW KIKS TW


隨著左手無名指的意外骨折所導致的無限期缺陣,鵜鶘隊球星 Zion Williamson NBA 生涯的第二個賽季也就到此結束了。 在衝擊季後賽附加賽的關鍵時刻失去了主力內線對於鵜鶘而言絕對算是一個巨大的打擊,要知道儘管鵜鶘現在僅僅名列西岸第十一名,但距離季後賽附加賽也僅差 1.5 個勝場而已,再考慮到競爭對手馬刺要在剩下的比賽中要連續挑戰 3 支東岸排名前四的球隊,鵜鶘還是有一定機會的。


但無論如何,即使最終沒能夠進入季後賽,對於鵜鶘而言這賽季還是有收穫的,因為全聯盟都看到了健康的 Zion Williamson 究竟有多恐怖。 本賽季 Zion Williamson 共出場了 61 場比賽,在場均 33 分鐘的出場時間內能夠高效地砍下驚人的 27 分,並且場均在內線拿到 20 分,位列聯盟第一,這甚至比靠內線得分能力拿下了兩聯 MVP 的字母哥還要多出了 4 分。



Zion 也在第二個賽季入選了全明星賽


要知道,這樣的數據還是建立在 Zion Williamson 只是個兩年加起來只打了 85 場比賽的二年級生的基礎上。 不僅如此,如果你有留意過本賽季鵜鶘隊的比賽,你應該會知道 Zion Williamson 其實是 " 沒哨 " 的。 眾所皆知,當聯盟捧一位球員時,罰球是最好的途徑,本賽季一些年輕的外線球星就因為過多的罰球而引起了爭議。 身為一個主攻內線的球員,Zion 的不但"沒哨",他自己甚至也不愛抱怨這一點,用 Zion 的話來說:我更喜歡靠自己的實力來贏得尊重。



從頂著 " 全美最強高中生 " 的光環出道,到加入杜克大學組成令聯盟聞風喪膽的 " 杜克三傑 " ,再到毫無爭議地拿下 2019 年 NBA 選秀的狀元秀,Zion Williamson 有著讓所有球員都羡慕不已的完美履歷,同時卻也遭受了比任何人都要多的質疑和壓力。 "傷病"、"玻璃"、"身材管理"、"技術粗糙",這些關鍵詞從 Zion 出道開始就一直伴隨著他,同時也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經得起多大的詆毀,才能受得起多大的讚美。


比起用嘴巴說,Zion 更喜歡通過行動來證明自己,他在球場上肆意揮灑著身體內蘊藏的能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表演,比如從禁區助跑高高躍起扇飛三分線外的遠射投籃、比如一次次地用力量把球從對方手中把生生搶走。




有著著飛天遁地的暴力球風以及超強的個人影響力,毫無疑問 Zion Williamson 一定會收穫屬於他的個人簽名鞋。 然而,身為這樣一頭"野獸"做簽名鞋系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說 Zion 未來有很大的幾率會是一位名人堂級別的球員了。 究竟誰才能夠「駕馭」這頭「野獸」?



相對於旗下已經有些飽和的 Nike Basketball 來說,顯然正處在新舊更替階段的 Jordan Brand 更加適合 Zion Williamson。 從網路上公佈的消息來看,儘管 Jordan Brand 向 Zion Williamson 開出的合約報酬並不是所有伸出橄欖枝的品牌裡最豐厚的,但 Zion 仍然義無反顧地選擇了 Jordan Brand 。 Jordan Brand 在每一個熱愛籃球的人心目中的地位都無需多言,但更重要的是 Zion 相信 Jordan Brand 可以為他提供足夠優秀的產品,畢竟每年的 Jordan 正代鞋款往往都代表著當年最先進的球鞋設計理念、以及最好的科技。



在 Carmelo Anthony 以及 Chris Paul 後,Jordan Brand 只為 Russell Westbrook 推出過簽名鞋系列,品牌現階段也需要更多的新血注入。 先後簽下了多位新血後,為他們推出各自的簽名鞋這件事自然也提上了日程,所以在加入 Jordan Famliy 不到兩年後,Zion 迎來了他的首款簽名鞋:Jordan Zion 1 。



在剛開始討論 Zion 1 設計方案的時候,Jordan Brand 的設計師們希望設計出一雙既可以體現 Zion 在場上超凡的運動能力,又可以展示其獨一無二巨星魅力的鞋款,因此他們將靈感鎖定在了 Zion 姓名的首字母 「Z」 上。




"超級英雄的盔甲是 Zion 1 的主要設計靈感之一,而當我們希望尋找一個標誌或符號用來突出鞋款的特性甚至功能時,我們發現 「Z」 這個字母再合適不過了",Jordan Brand 高級鞋履設計師 Vianney de Montgolfier 說到。 作為 26 個字母中的最後一位,Z 有著特殊的造型,它有著犀利的銳角,是力量與速度的結合體;與此同時,Z 也代表著 Zion 的特殊身份:他也是 Jordan Family 中第一位 Z 世代的成員。




我們知道,小球時代對於內線球員往往有著更高的要求,不僅進攻上要做到內外兼修,防守上也是如此。 一個優秀的內線球員要有著足夠強壯的身體來卡位、爭搶籃板,同時速度也要夠快,以此來進行換防&輪轉,而這一切恰好與 Zion Williamson 不謀而合。錫安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進行低位背身單打,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敏捷度進行面框突破,偶爾還可以在中距離或是三分線外突施冷箭懲罰對手,甚至在二次進攻方面也是一絕,如此多樣的球風也為 Zion 的簽名鞋提出了諸多的要求:既要為他130公斤的體重提供足夠的緩震、又要確保一定的啟動響應,確保Zion的靈活性。




在 Zion 1 的鞋面上有著一個巨大的 「Z」 字,代表著這雙鞋包含了「速度」&「力量」兩個部分。


作為一雙為大體重鋒線而生的球鞋,Zion 1 首先要求的自然是舒適卻又不拖速的緩震,因此 Jordan Brand 的設計團隊選擇了用全掌Air Strobel 作為中底的配置,相比起 Air Max 氣墊,全掌Air Strobel 的腳感還是軟上了不少;考慮到 Zion 面框突破打法中速度的重要性,設計團隊在前掌額外增添了一塊 Zoom Air 氣墊,實際上腳感覺就是在起跳落地時緩震恰到好處、發力突破時也有不錯的回應。




說完了中底配置,再來說說鞋面的設計。 Zion 1 在鞋頭處使用了高強度的工程網面拼接皮革材質的設計,既為腳趾提供了防踩踏的保護,也減輕了整體的重量;而在鞋面的後半部分則是高強度防撕裂格紋布搭配 TPU 的組合,在關鍵的連接部位以及鞋帶部分通過熱熔材質進行加固處理,搭配上中高筒的設計,整體提供了不錯的穩定性。




Zion 1在細節上的考究則是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比如整雙鞋上我最愛的兩個元素:鞋舌&前掌的外側防側翻設計。Zion Williamson 非常在意鞋舌的貼合度,因此Zion 1選用了鉸接式鞋舌,搭配獨特的走線和內襯,搭配上前掌鞋面下暗藏的前足鎖定綁帶,使鞋款具備了優質的包裹性,同時也為雙腳減輕了來自鞋帶的壓力。



類似的 U 型鞋舌設計曾經在 Hyperdunk 2014 上出現過,也是 HD 2014 的最大亮點之一。 當你綁緊鞋帶後不僅不會感受到不適,反而鞋舌會牢牢地鎖住你的小腿脛骨正面,頓時增添不少安全感。


Hyperdunk 2014 Pau Gasol PE


同時,Zion 1 也在突破型選手普遍關心的防側翻上做了增強。 前掌外側進行了加寬的處理,上腳之後的感受類似於當年另一雙防側翻神器 KOBE X,哪怕你站在原地雙腳使勁往外"別",也很難會發生側翻。




甚至在鞋底上都能看到細節的體現。 鞋底採用了人字形圖案,並且從前掌中心一直延展到外底邊緣,這樣的設計頗有 Kyrie 系列的意思;與此同時,在 Zion 1 "Gen Zion" 黑白配色的外底上加入了水晶底的元素,但在突破受力的核心部位前掌內側仍然使用了橡膠的設計,這樣的設計確保了即使在一些有灰的內場木地板打球時,也不會因為水晶底沾灰而無法發力啟動。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發售的 Zion 1 是 PF 版本,也就是針對亞洲人的腳型進行了調整、加寬了鞋楦,這使得 Zion 1 的上腳體驗更加舒適了,尺寸的話也是按照正常尺寸購買即可。


當然,作為一雙新生代球星的簽名鞋,Zion 1 在配色方面自然不會吝嗇。 第一波登場的 Zion 1 共有 4 個配色,包含黑白色的代表了 Z 世代的 「GenZion」 配色、象徵力量與速度並存的 「ZNA」 配色、由 Zion 的弟弟 Noah 親手繪製的 「Noah」 配色以及代表了 Zion 家鄉的 "Marion" 配色。


大家不妨猜猜 Zion 本人最愛的配色是哪款?




總而言之,Jordan Zion 1 算是一雙讓我驚豔的作品,甚至可以說是我 2021 年目前以來的最愛(畢竟我和 Zion 唯一相似的地方只有體重了)。 說實話,外觀設計並沒有每年 Jordan 正代登場時那麼驚豔,但作為一雙主打實戰的簽名鞋來說,無論是性能還是性價比,Zion 1 都讓我欲罷不能——這也是我在連續穿著 Zion 1 打了 6 場比賽后得出的結論。 而從收藏、紀念意義的角度來說,作為聯盟未來的門面之一,Zion Williamson 的第一雙簽名鞋也絕對值得入手。 我也相信,在未來,Zion Williamson 會和他的 Jordan Zion 系列一起衝破阻撓、斬獲更多的榮譽。




如果你對這雙 Jordan Zion 1 感興趣的話,不妨親自到門市或是透過官網來試穿體驗一下這雙鞋吧!


 

KIKS S/S21 Collection " Classic Never Die " vol.2 - " 引經據典 " 現正發售中





98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