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hugohuangkiks

日本雜誌的“瘋”與“狂”


做雜誌從來都是團隊合作。


每個月清樣前期同美編的商討都會有這種感覺,尤其是在下印刷廠前,需要等待所有編輯的稿件確認完畢之後,再交由印刷廠的時候。雖然新媒體也會一則貼文裡包含幾條內容,也需要等待大家全部確認完畢之後再點擊發送鍵,但真實和印刷廠師傅一來一回的送樣、取樣、看樣的過程,會讓人印象更加深刻。


《 FUDGE 》 2020 年 12 月刊封面,配色很喜歡


雜誌的排版也是一個極殺腦細胞的過程,很多時候身為編輯都是陪著美編一起完成的,坐在美編的旁邊,一邊商討、一邊完成。度過很多個這樣的日夜,有的時候回味起來覺得頗有意思。尤其是…那種 “ 很碎 ” 的版面。


《 FUDGE 》 2020 年 12 月刊內頁


先做一個小科普,什麼是 “ 很碎 ” 的版面?

顧名思義,就是版面很碎,很多圖片、且圖片需要美編逐一處理

拿我自己的雜誌版面做例子,下圖這幾個版,都算是比較碎的:



“ 碎 ” 有好也有 “ 壞 ”,好處在於畫面很豐富,資訊量特別多; “ 壞 ” 的壓力可能全都在美編身上了吧,這樣的碎版面做起來,真的很費勁( 感恩我司的美編小姐姐 )

而做這樣版面最拿手的,我說是日本雜誌,諸位有所異議嗎?不管是大家熟知以搭配服飾主導的《 FUDGE 》、《 POPEYE 》,還是《 BRUTUS 》、《 GINZA 》等,不僅內容和拍攝到位,碎版面也是被日本人運用的淋漓盡致。


《 FUDGE 》 2020 年 12 月刊內頁


為什麼這樣說?在我個人看來,書只分兩種。

一種是工具書、一種是非工具書,前者你可以理解為攻略性書籍、具備強烈的客觀性的工具書;而後者則全部從主觀為出發點,比如個人傳記、小說、散文、名史解析等。

日本大部分的雜誌,有著 “ 做的像工具書、讀起來像非工具書 ”。


那既然是工具書,該有的嚴謹是必須要有的,碎版面是體現該點的要素之一,也是標題裡提到的 “ 瘋 ” 的原因。

有多 “ 瘋 ” 呢?我們選一些雜誌作為例子展開說一說:



01/

一衣多穿


這是日雜很愛用的手法,同樣一件衣服,搭配 2-3 種不同的 look ,以此來展現該款服飾的多樣性與百搭性。


同樣一款風衣的三種不同 Look


這裡的 “ 瘋 ” 在於完全主義者、和對內容的尊重與負責,本來一件衣服確實就具備著多樣的搭配可能性。

但這樣對於編輯、造型師的工作量來說,的確很大。同樣一件外套,我需要搭配三套 Look ,也就是說,我需要借 4-5 件內搭(如果是疊穿則 7-8 件),還需要借 4-5 條褲子和 4-5 雙鞋。



別問為什麼要多出幾件,這叫 Plan B ,你就當真不怕 “ 紙上談兵 ” 導致模特上身過大 / 小或者不夠好看?準備多件備用是基本專業素養。

搭配其實不是最累的,最累的是溝通;按照上述的羅馬數字,諸位可以去推理一下,負責搭配的編輯、造型師需要跟多少 PR 去溝通借衣呢?


人家還根據氣溫做了不同的造型



02/

單品介紹


單品介紹自然是雜誌內容圍繞的話題,無論你是什麼樣內容題材的雜誌,你都有需要分享的單品。如此一來,日本人或許覺得純粹的單品介紹好沒意思哦,於是…各式各樣的版本就湧現了出來。


常規操作平鋪白底圖


(a)

純單品介紹

這個沒什麼好多介紹的,就是把單品單個或者多個進行靜物拍攝。(前提先說哦,本文討論的一切內容都是以 “ 碎版面 ” 出發的,整體的版面拍攝起來其實也不容易。)

為了強調版面的豐富性,自然需要至少 6 款單品的推薦,至於更多的單品自是增加了相對的難度。雜誌的圖片,幾乎也都是實拍圖。


靜物越小越難拍


(b)

上身+單品介紹

另一種則是在純單品介紹的基礎上,增加了實穿圖。

聽上去好像很簡單,是的,所以我之前就嘗試了一次,結果...辛苦程度不言而喻。



因為一般這種以搭配為主導性的服裝片,是一定要準備很多套 Look 的,通常 8 套起拍!換衣服、拍攝、換場地、換妝髮、交通這一切都是需要時間的,然後很多借來的衣服歸還時間也都有規定,很多時候都需要在一天內搞定實穿圖 + 單品圖。

如果是棚拍還能節約很多時間,但如果外拍不定因素就又增加了非常之多。想想你好不容易把造型圖拍完了,還得繼續跟著攝影師拍單品的白背圖,千萬不要覺得白背圖容易、人家做 tb 的聽到也要哭暈在廁所好嗎?





03/

愛用插畫


插畫是一個很好的形式,更加生動鮮活,延展性也增加了不少。

我們雜誌也有插畫的欄目,做過之後才發現,在內容裡增加插畫是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的。


《 KIKS定番》裡「 TECH 」欄目的插畫展現


首先,需要我們提前把要繪製的場景設計好,如果是單品繪製就要提前確定好單品是什麼,並確保該單品上刊。



這裡的溝通成本就很大了,其次便是跟插畫師的溝通、以及插畫師繪製插畫的時間。

一般來說,都需要給到插畫師至少 4-5 天的時間,不算上週末其實就是一週的時間;那按照月刊的節奏來說,第一週溝通確認場景和產品,第二週插畫師繪製插畫,第三週上版。

但大多數的月刊雜誌製作週期其實只有 20 多天,根本不可能到一個月;可想而知,這些日本雜誌超前了多少個月在製作相關的內容呢?





04/ 一切為了細節


日本人對於細節的講究在很多地方都體現了,只要你去過日本,你不可能不被他們的細節打動和折服。這點同樣在雜誌上有所體現,比如為了講解穿搭的細節,拍攝某一個角度的畫面。



是的,最終呈現出來就是那一個袖口、一個褲腳的展現,但你拍的時候並不是這樣的呀!拍的時候就得全部弄好,再取景到某一處的細節。也就是說,我搭配好了一個整套的 Look ,我可能只要了這一套 Look 裡的一個小部分。你品,你細細品...




05/

多人採訪


這也是我一直想嘗試但一直不敢嘗試的內容題材,日本雜誌在這方面真的是讓人不得不獻上膝蓋。


就問你怕不怕?


依舊是實拍圖,看似每一個人就一套 Look ,2-3 個細節的展現,但你可曾想過,這些人並不可能全部被你聚合在一個場所供你拍攝哦~



而且從上刊圖可以看到,都是不同環境、不同時間段拍攝的圖。

這就意味著編輯和攝影師需要去往被拍攝者的所在地,一般一次拍攝 10-12 個人,也許他們需要走訪 10-12 個地方。

當然,你可以說是街拍,走哪兒拍哪,畢竟不知道日本雜誌內部操作的具體流程,確實不排除這一可能性;但就一個個去溝通,再進行拍攝也是很費勁的了,而且在遍地都是有品位的 “ 路人 ” 的日本可能還比較好操作,如果以台灣,講真的,我真的沒有半點信心(苦笑)。





06/

即便信息量大,版面卻始終不亂


透過上述 5 點的簡單闡述,相信大家對 “ 碎版面 ” 的 “ 瘋 ” 應該有一點的理解;拍攝的過程前期準備工作非常重要,拍攝中期的路線規劃、溝通也非常重要,那到了後期,就全部要仰仗我們美編大大了。



如何在一張紙上把如此多的內容最佳的去呈現呢?有主次之分、還兼具美觀,表達了編輯的想法、又要兼顧美編的設計原則。這可不是一個輕鬆的工作,入行需謹慎呀,年輕人們 …



那說了這麼多的,只是跟大家分享一個和美編在工作日常中探討出來的話題,在這裡簡單做一個小分析。

都說雜誌不景氣、紙媒落寞,的確如此,但現在的一切自媒體的內容手段幾乎可以說,都是學紙媒的。既然如此,大家為什麼不願意去像最原始的、最扎實的前輩去學習呢?


“ 瘋 ”,我想我說的比較透徹了;那 “ 狂 ” 怎麼理解?人家都把內容做得如此細緻甚至偏執了,這難道還不夠 “ 狂 ” 嗎?



 


498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